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人员 >> 学术委员会 >> 正文

基本资料

  1. 陈鸿宇

详细资料

1984年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教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原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巡视员。兼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东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从事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九五”、“十五”两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主持人,在境内外发表论文和理论文章130多篇。

 

1985年以来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1986年参与撰写《县经济管理》一书,并承担主要的统稿工作。1990年以后重点研究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发表一些相关的论文。1992年担任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全国百市县调查”之“惠州卷”的副主编。
1996年以后重点研究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规律和非均衡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和广东区域发展差距的表现、成因、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1998年出版了专著《区域经济学新论》(主编、主要撰写人)。1996年主持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广东区域差距和梯度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为专著《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广东区域发展差距和梯度推移发展研究》(主编、主要撰写人)于2001年出版。
2000年以后,重点研究区域圈层理论和跨区域合作等理论问题。2001年主持国家“十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粤港区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研究》,专著《空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主编、主要撰写人)于2008年初出版。同年出版专著《区域协调发展五篇》(主编,主要撰写人),从都市区发展、沿海经济带、城乡协调、产业集聚、区域软实力等五个方面研究广东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2008年以后,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统筹推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2012年出版专著《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发展》(主编,主要撰稿人),对国内外城市化理论的演化、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型城市化”的关系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的演化和主持和发布。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主持并发布《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
2000年以来,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分别入选“城市化:中国新世纪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国际研讨会(2001,厦门)、第1-3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2006/2008,澳门),以及省内外的一些学术论坛。.主持并完成以下研究项目:“九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区域差距和梯度发展战略研究》;“十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粤港区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研究》(01AJY001);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委托项目《广东社会结构变动趋势与流动人口管理研究》(2005101)和《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研究》(2006203);全国党校系统2004-2005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工业化中期区域资源的统筹利用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合作基金项目(2005年度)《广州市灰霾天气的“悖论”案例研究》;国家行政学院院级重大项目(2006年度)《广东非政府组织发展和管理调查研究》;广东省发改委2010年课题《广东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委托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经济学科“十一五”规划研究》(05T01(1));广东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研究课题《广东在泛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2006年)》;广东省环保厅2009年课题《广东省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考核办法及考核指标研究报告》。
主要著作
《区域经济学新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中国求实出版社,2002)、《空间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五篇》(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学术观点
1.在1998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新论》一书中,探索新古典经济学和国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结合点,在对“经济区域”的内涵及其生成和运行规律、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布局、区域开发与规划、区域发展差距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新的归纳、界定和阐述,试图以此构筑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该书于2003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及多所大学列为区域经济学专业书目之一。
2.在2001年出版的专著《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广东区域发展差距和梯度推移发展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不平衡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一般形态,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该书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传统的产业梯度推移理论提出质疑,系统地阐明了梯度推移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定义特征和运行机理,提出梯度推移发展战略适用于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空间,正确运用这一战略,最终会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观点。该书是省内外较早和较系统研究梯度推移发展战略的著作。
3.在2008年出版的专著《空间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机制》一书中,通过对区域经济梯度发展中的“后核心区”问题和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区域圈层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的分析,阐述了“动态的区域圈层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机理、特征和效应做出了初步解释,多视角、大跨度地描述了粤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所必需的空间支点、科技进步、人力资本和生态环境等支撑条件。从而丰富了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区域圈层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的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粤港区域经济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比较丰富的资料,对推进粤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明显的参考价值。该项成果被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推介。
4.在论文《后工业化时期区域和产业的双重再集聚》(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中,以英国区域政策的变化趋势为样本,论证区域人口和产业顺次经历工业化成长期的“双重集聚”、工业化成熟期的“同步扩散”直至“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和产业“双重再集聚的发展轨迹。,提出广东的区域政策必须原来单一的“区域集聚——扩散”模式,走向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二者复合平行推进;由原来一般化和粗略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走向差异化和个性化。对被扭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念提出了质疑。

获奖记录 

1.著作《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的新探索》,2003年获全国党校系统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研究报告《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研究》,2009年获第二届全国行政学院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3.研究报告《关于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研究》2010年获广东省社科联评出的“广东省优秀决策咨询成果奖”。
4.著作《空间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粤港区域产业战略性调整优化研究》,2010获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5.研究报告《广东在泛珠江三角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2006年获广东省统计局颁发的“广东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研究课题”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