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城市观察” >> 第七届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合作——第七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在广州举行

2018年12月15日 09:17  点击:[]

12月14日,由广州市社科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七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合作”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重庆智库创始人兼总裁王佳宁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教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刘力等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教授,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郭德焱,广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刘伯饶,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黄小娴等有关部门领导、省市有关高校代表、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主办方代表等近80人出席了会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郭德焱和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主任张昱教授主持了会议并对会议进行小结。

本着“繁荣学术、凝聚力量、引领学科”的宗旨,广州市社科联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组织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举办“城市观察”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城市观察”圆桌学术会议。从第五届会议开始,论坛就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与全面开放新格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产生了广泛和热烈的社会反响。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区位特征、制度优势、人才优势。在多种优势的叠加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与合作必然会成为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继前面两届圆桌会议之后,第七届“城市观察”圆桌学术会议确定了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与合作”为主题。各地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做了精彩讲演。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并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了比较。他指出,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是最新的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在这个规划中,长三角的范围已经从“两省一市”扩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增加安徽)。他建议,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规划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区域发展,基本的构想是,以中国第二个湾区经济的模式来规划建设这个核心区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地理条件因素,这个核心区域包括上海、杭州、宁波,以及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南通,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共11个城市。该核心区域需要在具体落实规划和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主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以市场为主导,完善要素市场,充分明确市场的主体地位;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通过市场供需调整土地价格,满足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二是打破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存在壁垒下的市场竞争,必然以寻求地方行政区域边界内的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造成区域市场割裂。三是协调各城市在招商引资、市场准入、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与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广泛合作。

重庆智库创始人兼总裁王佳宁教授陈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顶层设计,导航定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在此背景下规划大湾区发展。二是四大板块,协调布局。四大板块分别是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对应要求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东部率先”。大湾区建设要凸显“东部率先”特征。三是重视改革载体,靶向施策。改革载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新区,一个是国家城市群。大湾区要重视、用好自身拥有的南沙新区和珠三角城市群。四是建好开放平台,有的放矢。对大湾区来说,具体抓手就是广东自贸区及其三个片区。五是制定规划,展示愿景。目前,各地即将启动“十四五”规划的编写,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合作要关切“十三五”规划的评估和“十四五”规划的编写,其中较为重要的指标是GDP增速、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王佳宁教授演讲

王佳宁教授演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教授认为,世界级湾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国际化等共性,粤港澳大湾区要以此为标准,建成以科技创新为最大公约数、产业竞合相间、城市协调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与世界级湾区,例如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能力、金融业发育度、三产比重、世界500强总部数等方面都还存在差距。未来湾区合作的驱动力主要有三种类型:成本驱动型,例如嘉利、玖龙等;市场驱动型,例如顺丰、腾讯、微信、美大等;创新驱动型,例如大疆、柔宇等。在促进湾区合作与创新的对策方面,他建议:一是优化湾区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湾区投资贸易规则一体化,加快信用互认互用,最终形成统一大市场和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二是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三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四是深化与香港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香港国际研发和知识产权资源优势。五是推动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产业资源结合促进湾区发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教授指出:从现状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其中,制造业内部中高端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从内涵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要深层次把握转型升级与产业链全面融合创新、协同研发与新业态共育创新、国际国内市场双向拓展创新的新内涵。从重点看,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协同、优化升级中,工业互联网发挥着新引擎的作用,工业互联网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和良品率、实现产业链高效协同、催生新业态新产业。从机制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需要配套一定的制度及机制创新。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教授认为,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承担着重大使命,要继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服务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一方面,大湾区要实现从过去低成本的生产制造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经贸规则优势和营商环境优势的转变,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成为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引领者。另一方面,大湾区应发挥香港国际化创新资源、金融市场和珠三角高科技制造业体系的优势,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经济领域推动创新,成为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助推中国经济增长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的转变。此外,要探索在“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域和三种法律制度”条件下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跨境便捷流通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为港澳与内地深化交流合作提供示范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刘力阐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特征,认为其具有典型的多中心和圈层结构特征,中心与外围城市间基于产业分工和职能分工发展起来的城市协作关系较为普遍,并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及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空间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内阻碍要素流动聚集和产业关联互动的城市边界还广泛存在,不仅有“一国两制”下的关境阻碍,也有珠三角9城市间的行政分割和地方利益竞争。应遵循“顶层设计、主体参与,多元治理,联席会议”原则,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1)积极谋划和推动大湾区城市政府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发挥南沙自贸区对港澳全面合作综合优势,加快推进“去边界化”进程;(3)整合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对接广东自贸区制度优势;(4)规划引导边界可持续增长模式,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张昱教授总结会议

张昱教授总结会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