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news.southcn.com/gd/content/2017-03/04/content_166327087.htm
2012年12月7日—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广东考察。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地方调研的第一站。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殷切期望。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要求广东继续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实践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占领阵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扎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凝聚起奋进中国的力量。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聚共识、汇聚智慧、积蓄力量,推动广东改革创新发展,《南方日报》今起推出“牢记总书记嘱托——中国命题广东实践”系列报道,首篇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敬请垂注。
■代表热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寄望殷殷:“广东是经济大省,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抓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吹响号角,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
率先转型 创新驱动,全省都动起来了
2月7日,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开年后第一个全省性会议的主题定为创新发展。会上,广东的创新成绩单引人关注:近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居全国第一;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超过1500家,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34家,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8%,有效发明专利量7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这也反映出,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广东为全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广东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高水平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等方面下了大力气,创新广东得到很好体现。”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创业创新”的平台,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快速成长,新旧动能转换在一些地区有明显的成效。
向晓梅表示,广东在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上取得很好的成效,特别是在机器换人、智能机器人发展方面,为传统产业升级、装备制造业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企业提升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志敏表示,近年广东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方面的投入走在了全国前列,尤其是科研经费、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体量大且呈逐年提高之势,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也不断提高。
美的在去年首次跻身世界五百强,其发展轨迹是广东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内生动力的生动注脚。为了实现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变,美的成立研究院,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全球招聘顶尖科技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袁利群表示,美的集团的技术人才占整个集团管理人员的比重由原来的25%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去年建议“支持基层集体经济成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主力军”。一年来,他一直在为“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的目标而努力。“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拥有土地、资金的社区要从房东变为创新公司的股东,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张育彪表示。
“创新驱动,广东全省都动起来了!”全国人大代表、台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馨感慨。她认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引进力度很大,接下来还可以加大力度,把高级技工等纳入人才范畴。
率先改革 政府市场齐发力释放新动能
市场是创新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近年来,广东制定出台有力措施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用好、用活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广东企业锐意创新,有能力、有资金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政府要做的是打造引领企业创新升级的软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建平表示,对于目前市场上存在假冒产品泛滥的情况,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企业创新的利益,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
“企业通过创新得到好处,就会主动转型升级,要让市场去肯定企业创新,这样企业才会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黄建平说。
谈及创新驱动发展,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吴大明深有感触。吴大明是汕头华汕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工程部主管工程师,长期在技术管理岗位。他认为,传统企业的创新转型并不容易。“传统行业市场竞争压力大,企业包袱也大,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走出发展困境,但目前企业的效益比较差,很难挤出资金来投入技术研发。”吴大明坦言。
“创新离不开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吴大明建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综合采取设立创新基金、减税、贷款优惠、资金扶持、奖励科研人员等措施,让企业获得更加充足的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要科学研究和引导部分传统企业实施改制,引入市场金融的力量,让传统企业更好地创新转型。
“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直接支持,有的通过科技金融的方式支持。”卢馨持续研究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金融、企业人力成本,最近正忙于研究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新课题,希望探讨效果更好的扶持方式,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袁利群则建议,推动创新驱动可以重点从金融改革创新发力,支持创新主体包括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也积极推动民间资本和私募基金进行资本创新,及时为小微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创业创新资金。
率先破题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如何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不少地方推动科技创新时面临的难题。
广东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瞄准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方向率先破题,使科技创新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核心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身兼温氏集团副总裁、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公司总裁,经常奔波于大学与企业之间。她深有体会地说,华农和温氏深度合作,“老师到企业当老总,高管到学校当教授”,一起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一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广东在2015年正式出台了《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系列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创新政策,如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显得非常重要,不仅是要在科技研发上走在前列,还要实现产业化的研发,使得创新成果能够落地,这也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向晓梅表示,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下一步主要要打造好“四链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融合,使科技成果真正得到转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增长得到更加实质性的体现。
她表示,要打通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和企业之间的通道,让企业实现“订单式”研发,推动产学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对于广东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至关重要。

铺好创新发展的“政策跑道”
广东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上首开先河。
2012年3月,广东推出了我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
2014年6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成为全国第一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2015年2月,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等政策措施均属国内首创。
一系列重磅政策不断出台,高校和科研院所校长、院长、学科带头人可技术入股,奖励科研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创新政策扶持新型研发机构,让科学家医保、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