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 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
http://sz.people.com.cn/n/2015/0518/c202846-24908854.html
人民网阳江5月18日电(记者 邓圩)2015年,是实施“一带一路”的开局之年。5月15日-18日,国内相关领域专家齐聚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隆重举行“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阳江发展”理论研讨会。
阳江市地处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之一,“南海一号”的打捞出水,为此提供了重要佐证。
阳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古洁表示,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阳江一方面围绕“一带一路”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深化政策调查研究,注重加强沟通对接和理论引导,努力找准阳江的发展定位和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抓住“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和融入珠三角“三大战略”,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奋力推动经济转型跨越。
阳江是古代“海上丝路”转口港
“阳江临海,海洋文化是阳江最大优势和特质。阳江人主要以海为生,以海兴市、以海旺市应为阳江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司徒尚纪在研讨会上提出,阳江历史上是我国内外交通一个枢纽,有广阔海向和陆向腹地。在广东省内借助于漠阳江—新兴江和沿海的海上及陆路交通线与珠三角、西江和高雷廉琼(下四府)有紧密联系;在海外,则从海上与东南亚诸国关系密切,由此形成阳江海上丝路历史和文化资源。
在广东区域文化上,阳江是广府文化区、雷州文化区过渡带,使阳江具有两种文化特征,更有其包容性,利于区域商贸等往来。在历史上阳江是海上丝路转口港,文化积淀深厚,以“南海一号”为代表和亮点。
司徒尚纪建议,在南海北部沿海,建立“广东海上丝路经济带”,即以广东沿海港口群为依托,建设一条南北双向辐射的经济走廊,呈一轴两扇面的空间格局。这个经济带,自秦汉以来实际存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应激活这一条历史上存在的经济带,继而产生集聚效应,促进沿海和内陆地区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秀梅介绍,阳江古称高凉,据考古发掘证明,距今万年以前,古代阳江人就已生活在这里。秦汉时期属南海郡。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南朝时,已有外商来此从事贩卖人口的贸易,“天监初……南海太守,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到唐宋时期,阳江以盛产瓷器和漆器闻名中外。商人在阳江城兴建妈祖庙(即祖创宫),借此寄托“行船走海三分命”的侥幸保护心理。至清代特别是咸丰年间(185l—1861),阳江港的海外贸易更进一步发展到繁盛时期,阳江城商业十分兴旺,商人建立商会,亦称“十三行”。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长谢重光提出,阳江自汉代以来,始终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凭借自身的优越地理位置与经济、人文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运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水陆货物集散地,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进一步深入挖掘空间。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刘文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研讨会上提出阳江与海丝文化相关的各种物证。他认为,现在保存在阳江境内的“南海一号”沉船,堪称一笔重要而丰厚的海洋文化遗产。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上看,它恰当体现出古代阳江在这条交通、商贸、文化交流路线上的地位和特点。所以,做好“南海一号”沉船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阳江的历史文化。
“一带一路”带来发展新机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表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有形道路,又不是一条“有形之路”,学术界对其界定没有定论。随着“丝绸之路”的演变,其贸易效率不断提高,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全球贸易网,这就是 “现代丝绸之路”形态。
陈万灵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改革。现在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实际上是探索中国与其沿线各国自由贸易制度和机制,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以中国为起点、贯穿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贸易网”,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无疑给阳江带来新一轮对外开放合作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理应积极作为,主动参与,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务实推进,选择最为可行的领域,力求早出成效,共赢发展。
李惠武建议:“充分用好沿线各国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精心策划一批黄金旅游线路,将自然风光、历史遗存、民俗风情、人文传统、海岛浪漫、特色美食等串成‘珠链’,既‘带出去’,又‘带进来’,做出产业链,做出大效益,以旅游合作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建立旅游企业利益共赢的合作机制,制定旅游企业工作指引,共同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使旅游产业成为推动与沿线各个节点合作的先行产业和示范产业。”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广东港口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向晓梅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推动我国与东盟以及中东、北非国家经贸深度合作的新型纽带。广东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省,有着同海上丝路国家开展经贸活动的历史渊源、产业基础和无可比拟的通道优势。
向晓梅指出,广东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当前面临要素成本上升、外需不足、产能过剩等困境,而海上丝路沿线诸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工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作为新兴经济体拥有巨大消费潜力,这为双方产业合作带来广阔空间。然而,当前广东与海上丝路各国的经贸合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
一是产业链条配套不完善,经贸合作多限于产业垂直分工及一般贸易。二是促进企业“走出去”开拓海上丝路市场的政策准备及服务支持严重不足。三是多层面的跨区域经贸合作协调机制缺失。四是东道国投资风险及南海争端等政治隐患带来巨大挑战。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平台,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马栩生说,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会形成中国沿海城市新的对外开放水平,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呼应,带来沿线城市高度发达的互联互通。这种互通,是全方位的互通,包含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形成以开放倒逼发展的全新格局。
阳江“借势出海”大有作为
阳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黄仁兴在研讨会上表示,“南海一号”以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证明了广东在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南海一号”所标示的航路,应是从广州始发,沿海岸线取向西南行,到阳江补给,再经湛江、徐闻、海南岛东岸、西沙群岛、越南沿海继续前行。阳江地处粤西要冲,位于广州通往东南亚的黄金航线上,距广州取海路约250公里,理应成为淡水、食品、燃料等的补给地。“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最能证明广东沿海及南中国海域是古代东亚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区域,是中国人经营南中国海的有力证据。“南海一号”在阳江海域被发现,也印证了阳江自古以来就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黄仁兴提出,“南海一号”的深度开发利用,对发展海上丝路旅游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改善海上丝路旅游的文化现状。作为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沉船本身就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能穿越时空破译大量真实可信的历史密码,见证广东两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海洋文明。二是有利于提高海上丝路旅游的资源优势。其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世界首个全方位动态演示现场发掘过程的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在国内外都堪称旅游精品。三是有利于拓展海上丝路旅游的交流渠道。以“南海一号”为载体,充分发挥广东海岸线长、港湾多、风景优美等优势,内联外通,开辟联结宁波、泉州、广州、香港、澳门、海南、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的海上邮轮航线,并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港口、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全方位开展广东-东盟乃至广东-东盟-欧美跨国旅游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广东的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李惠武提出,阳江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港口优势和历史积淀,“一船当先”,借势出海,“开足马力下南洋”,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中实现新的更快发展。
他建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无疑给阳江带来新一轮对外开放合作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理应积极作为,选择最为可行的领域,力求早出成效,共赢发展。一要推进有效合作,实现长效共赢。要针对各国的不同优势,区分不同国家,选择互补优势,才能实现有效对接,形成共赢合作,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二是以东盟各国为先行目标,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建设。充分用好在东盟各国粤裔华侨华人的作用,加大对东盟国家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参与国家项目,拓展对东盟落后国家基础设施工程承包业务;重点参与矿产、橡胶、棕榈油等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加工合作;对东盟落后国家输出资金、技术、劳务派遣,参与对方农业和其他种养殖业合作。加强港口的建设和资源整合,优化航线设计,形成支持人、财、物及信息便捷流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三要突出优势互补,积极扩大进出口贸易及服务领域合作。四要串珠成链策划黄金线路,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充分用好沿线各国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精心策划一批黄金旅游线路,将自然风光、历史遗存、民俗风情、人文传统、海岛浪漫、特色美食等串成“珠链”,既“带出去”,又“带进来”,做出产业链,做出大效益,以旅游合作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
司徒尚纪提出,由于阳江具有以上边界地位,包括自然、交通、文化过渡性质,由此带来边界效应,有可能吸收各方面优势为己利用,这对建设海上丝路十分有利。阳江要有所作为,应在出海口上做文章,形成阳江海陆丝路对接格局。
向晓梅说,“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创新经贸合作的内涵与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广东深化与海上丝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应加速与沿线新兴市场形成产业链重构,在更大范围优化布局产业环节。这也将有助于广东破解传统制造业的资源和市场瓶颈,获得产业发展的国际空间。(完)【新闻来源:人民网深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