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碳交易如星星之火 但定价、碳额度分配将成交易关键
日期:[2013年6月24日] 版次:[GC12] 版名:[粤财] 稿源:[南方都市报]
看不到摸不着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换钱了。在昨日的金交会现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在展位现场进行了卖“碳”,每笔碳排放权交易价为35元/吨,吸引了相关个人及组织前来了解购买。广州交易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李正希向南都记者透露,广东的规模化碳排放配额交易有望在9月份启动。就在上周深圳已经先行一步,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成为我国首家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除此以外,今年以来,碳权交易有如星星之火开始兴起,各地碳排放试点地区正在谋划实质性的动作。对此,专家认为,各试点地方如何理顺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如碳排放强度配额的分配、地方政府对所在地方央企排放的约束力,以及碳交易定价等将成为碳排放能否实现实质性交易的关键。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6月16日已挂牌揭幕,18日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家大型公共建筑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为国内首批碳排放受控企业。深圳排放权交易有了破冰的意义。
据悉,在深圳的首笔碳交易中,深圳能源集团首日即对国内卖出了第一笔配额,净赚58万元,而与国外碳市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深圳碳市场鼓励允许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交易。当天开展的交易中,有5笔是公益会员个人购买,而根据规定,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到交易所开户注册,起点只需3000元就可以进行炒“碳”。
广州碳排放交易9月将启动规模化交易
昨日,南都记者走访金交会个展厅发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现场卖“碳”,每笔碳排放权交易价为35元/吨,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为期三天的金交会里,所有的二氧化碳减排量都由贵州石垭子水电站项目产生,总计有20万吨待售。“这次的碳交易属于自愿性碳交易,主要是个人及组织本着社会责任前来参与交易。”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据悉,目前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中山大学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省电力线路器材厂各成功购买了由贵州石垭子水电站项目产生的10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在国际上,碳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类似上述交易,是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即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清洁发展机制交易。而另一种是基于总量的配额交易,而这被看做是实际意义的碳排放交易。
据悉,我国碳排放交易工作起步较晚。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
去年9月11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同一时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揭牌,当天成功运作了我国首宗碳排放权配额的一级市场交易。广东塔牌集团、阳春海螺水泥、华润水泥(罗定)、中材亨达水泥(罗定)等4家企业为扩大产能项目合计认购了1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总价7800万元。
但实际上,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碳排放交易一直没有实际性的进展。李正希证实,过去一年,广东的碳排放权交易处于制度设计和碳市场培育阶段,配额发放、碳排放权交易尚未全面展开。不过,他透露,根据有关部门的工作正对部分行业和企业进行试点,发放碳排放配额,首批以若干行业和企业为单位的规模化碳排放强制性配额交易有望在9月份启动。南都记者从接近政策制定的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暂定的试点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电力以及石化四个行业,预计试点企业家数将以百位数为主。
各地谋划碳交易实质性动作
李正希介绍,与去年成功运作的首宗碳排放权配额的一级市场交易不同,今年9月份将启动的交易不是以新增项目为单位的碳排放配额交易,而是以企业为单位。此外,去年是一级市场的交易,即企业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购碳排放权配额,而卖方是政府。而即将启动的除了一级市场,还有二级市场。“企业买回来的碳排放权配额供自己使用,使用过程产生了富余的碳排放权配额,允许企业出售碳排放权配额。”李正希介绍。
本月16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有了破冰的意义。深圳排放权交易所6月16日已挂牌揭幕,18日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家大型公共建筑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成为国内首批碳排放受控企业。
南都记者获悉,在深圳的试点中,主要将重点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碳排放管控单位,管控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总量的40%,这些企业将承担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制性义务,一旦未完成节能减排义务,须通过碳交易市场为其多排的二氧化碳“买单”。如果拒不履约,市政府有权对企业采取罚款等处罚。而如果出现配额盈余则可选择到碳交易市场出售配额。
南都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就在广东两个碳排放交易试点进入实际阶段时,全国碳交易试点也如星星之火开始谋动。其中,北京市政府发布碳交易计划,将对这300家企业分配具体的排碳上限配额。据悉,最后的法规工作正在等待立法通过,北京市有望在年底前实现第一笔碳交易。
天津今年2月下发实施方案。目前,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基本要素建设已初步完成,包括制定区域碳市场管理办法,建设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
此外,湖北107家企业被纳入试点,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年底有望正式运行,上海针对碳金融市场建设的实施方案也已进入最后阶段。
深圳允许个人炒碳,政策创新全国领先
“全球碳排放交易额呈爆炸性增长,2004年3 .77亿欧元,2008年达到910亿欧元,2012年将达到1400亿欧元,有望超越石油交易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当类似这样的数据出现,市场总会激动。
但实际上,作为一个新生的交易品种,国内市场各方更多地在围观。交易是否会遭遇有价无市成当前最大的疑问。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之前,关于碳项目也曾挂在广州交易所集团下面另一个平台———广州环境资源交易所进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纷纷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碳排放交易所大多并无实质性业务,只有一些零星的交易,尚未形成规模。
上述接近政策制定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预计相比于广州,目前已经率先启动交易的深圳在试点创新上的步伐要更快一些。据悉,在深圳的首笔碳交易中,深圳能源集团首日即对国内卖出了第一笔配额,净赚58万元,而与国外碳市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深圳碳市场鼓励允许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交易。当天开展的交易中,有5笔是公益会员个人购买,而根据规定,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到交易所开户注册,起点只需3000元就可以进行炒“碳”。
“预计深圳的碳交易试点,不管在涉及面上还是在交易规则的建立上都将走在全国最前列。”上述人士表示,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主要面对广东省的企业,所涉及的产业相对较多,目前在规则的设定上相对较为谨慎。
碳交易面临诸多难题
尽管今年以来各地碳权交易试点均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而在此之前气候组织估计,至2014年,中国的地区碳市场将覆盖7亿吨碳排放,并在“十三五”期间建立全国碳市场时,则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
不过,当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仍充满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林伯强认为,建立碳交易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从小地方、小范围试点开始,目前的试点是为未来全国的碳排放交易积累经验,总体而言,预计推进过程将较为缓慢。
在林伯强看来,央企和地方政府在减排问题上的管辖问题、未来在全国推广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景和各个交易所定位,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定价和配额设置,是目前推动碳交易发展的关键和最大难题。他指出,以碳排放配额为例,一旦交易便涉及利益和成本,确定过程是政府和企业博弈的过程。
而采访中,针对市场关心的碳排放量多少才合适的问题,李正希认为,配额一定要适度,过度的配额不存在交易,而配额太紧市场也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样也不存在交易,“当然,具体是按历史排放量,还是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都取决于政府”。
在定价方面,李正希表示,因为碳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市场供给、投资人对市场的预期、能源价格、企业减排成本等,定价问题相对复杂。李正希预测广州碳权交易的定价“去年是每吨60元,今年的价格将会根据配额多少而围绕60元上下波动”。
采写:南都记者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