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与政策 >> 时事 >> 正文

广州论坛在粤举行 主题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12月10日 00:00  点击:[]

来源:http://news.cssn.cn/zx/bwyc/201412/t20141205_1429723.shtml
2014年12月05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冯爱琴


“2014·广州论坛”在粤举行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意义深远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参事室、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2014·广州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培林,广州市政协主席苏志佳,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分别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作论坛总结。
  时代赋予海上丝绸之路新内涵
  李培林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以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为特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由此建立起源远流长的中外经济、贸易和人文联系。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始终是东西方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对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交通方式上,从传统、单一的航海联系向立体的互联互通转变,包括航空、港口、高速公路、铁路、信息通信等;贸易内容上,以传统商品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对接并举转变;覆盖范围上,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友谊、合作与共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李培林表示,当前,中央作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决策部署,对广州又是一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空间结构、地缘政治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大格局大思路大战略,是走向区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心灵共同体的理想构架。”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应当努力获取四大红利,即通过国际结构治理获取和平红利,通过经济全球化获取发展红利,通过全球网络化获取信息红利,通过可持续发展获取生态红利。
贯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表示,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基于这一定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概括为以(海洋)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区域合作安排。
  牛文元认为,现在提出的“一带一路”是在新环境下对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新思考,涵盖了中国的港口史、航海史、海外贸易史、国家关系史等诸多内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中国在国际结构治理当中的理想构图,是中国发展所需的和平外部环境,也是中外大宗商品交换的互惠市场,还是贸易货品运往沿线各国的最优通道。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姜义华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和贯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心灵之路,多文明的互联、互通、互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灵魂。
  发挥优势 因地制宜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策略研讨环节,李向阳表示,经济外交定位与贸易畅通、道路联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的“五通”目标决定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有经济合作,又有非经济合作。其中,经济合作是基础,非经济合作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特征。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看,发掘和继承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理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价值。在合作机制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是多元化合作机制,这与现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安排并行不悖。
  与会学者还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具体分析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性策略。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殿昌认为,相关建设为沿海地区进一步发挥海洋区位优势、重新调整产业结构、整顿优化产业布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州在古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是重要出发点,今天依然应扮演重要角色。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建议,国家依托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直至东南亚的经济大走廊,将“一带一路”有机联系起来,构筑内外联通、海陆并进的全方位开放体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吕余生表示,从区位和现有发展基础来看,广西可以以中国—东盟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沿海、沿边、沿江的发展格局。
  姜义华认为,建设一条连接和贯通各文明的心灵之路,首先,要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其次,要打破阻碍沿途各区域经济发展各种壁垒;再次,要消除相互之间文化上的隔膜、误解,积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沟通与对话。
  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广州市副市长骆蔚峰以及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论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