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与政策 >> 时事 >> 正文

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审定 剑指现代产业新城

2014年12月16日 00:00  点击:[]

来源:http://gd.qq.com/a/20141124/005653.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摘要]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会同规划编制单位召开新闻通报会,深入解读《总体规划》,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表示,未来合作区要建设成为一座现代产业新城。


南都讯 记者黄丹 李晓敏 由深圳市政府和汕尾市政府联合编制、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审核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近日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会同规划编制单位召开新闻通报会,深入解读《总体规划》,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表示,未来合作区要建设成为一座现代产业新城。

建设“四区一城”体系

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强调,深汕特别合作区并不是一个扶贫帮扶项目。按照合作区的总体规划分成,特别合作区将来的资金收入,50%归合作区本身,其余的50%深圳市和汕尾市平分。

《总体规划》的出台,也是省、市探索区域合作模式的重要成果。深汕特别合作区于2011年2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是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由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特殊性,它的规划出台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区域规划,而是由省发展改革委和深圳、汕尾两市联合编制,在组织模式上是一种创新。

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西部鹅埠、鲘门、赤石、小漠四镇,总面积468平方公里。按照《总体规划》,合作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四区一城”,即: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新城。

合作区内可开发土地面积145平方公里,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围绕为深圳主导产业作配套,按照“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区将积极引进深圳优势产业链或产业链重要环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服务等产业。

同时,合作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将积极面向珠三角东岸城市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立足汕尾优势传统产业,引入先进地区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推动珠宝、食品、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

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

合作区的定位是打造一座现代产业新城,突出滨海风貌特色。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按照“一区多园,分步开发”模式,在合作区范围内选定鹅埠片区、赤石南片区、鲘门-小漠东片区、小漠南滨海片区总计约30平方公里作为起步区,争取到2020年,起步区基本建成。

在此次出台的《总体规划》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起步区基本建成,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以上,人均G D P达到10万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到2030年,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现代产业新区基本建成。

2013年,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7.4亿元,实现到2020年225亿元的目标,意味着从2014年到2020年的7年间年均增速要超过30%。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要达到120亿元以上。

同时,按照“产城融合”的开发理念,加快鲘门-小漠滨海岸线开发,规划建设10个以上星级酒店,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和健康养生,加快小漠港的物流产业建设。

发展定位建设“四区一城”

●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

●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新城


关闭